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
最后更新于2022.08.03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最后更新于2022.08.03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宇宙没有义务让你理解。
—— 尼尔·德格拉斯·泰森
2018年的时候我曾经读过《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》这本书,当时只是随便翻翻,没有刻意想要去记录什么,最近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,唤起了我对这本书的记忆,随手记录下来。
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:间接证据的重要性。
首先我想说的是,与其他学科相比,天体物理学这个领域实在是太独特了。
它研究的对象太远,太宏大,不可能直接研究。除了间接证据,没有其他的知识工具。
请你感受一下这些知识点:
比如,太阳内核的温度是接近2000万摄氏度。人类有测量2000万摄氏度的温度计吗?再说了,谁上去测量过啊?
还有,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。137亿年有一次大爆炸,你咋知道的啊?有记载啊?科学家是怎么知道那些神奇的知识的呢?
答案是:间接证据。
所谓间接证据,举一个例子:光谱。19世纪的时候,物理学家发现,每个化学元素的光谱都有自己唯一的特征,随便给一堆气体,物理学家拿光一照,看看吸收光谱,就能准确判断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元素。那你说,这怎么就能知道这个知识是正确的呢?不好意思,不能。本质上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是一个猜想,证据越多,就越值得相信,仅此而已。
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用间接证据的方法有点不那么实在?不,它的作用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。
比如,1948年的时候,几个美国物理学家仅仅运用理论推测,就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。他们还推算,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”的温度应该是5K。到了1964年,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测量到了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”的温度是2.72K。你看,这就是物理学的伟大胜利。几十年前,仅仅基于间接证据和理论推演的结果,居然和实测结果近似到这种程度。
还有,你应该听说过暗物质吧?就是有些物质我们观察不到,但是它存在,而且它的总质量还是我们看得见物质的总质量的6倍。这个理论听上去就怪怪的。观察不到,你咋知道它存在的?还算得出总质量来?还六倍?对,关于暗物质,天体物理学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,但是他们认为它就是存在。为啥?因为天体物理学家在进行某些计算的时候,发现有的数字对不上,一个星系的形状和里面的运动状况,是和这个星系的物质总量有关的。但是,1937年的时候,天文学家弗里茨·兹威基仔细观察了一个星系,他发现,星系的运动速度太快了。这说明啥?说明星系内部必定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物质,提供了多余的引力。否则没法解释这个现象。所以,天体物理学家就把这部分看不到的物质称之为“暗物质”。从那时至今,关于暗物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。
其实天文学的研究是很迷人的,下面这张照片是2019年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。
照片上的黑洞离地球有5500万光年,质量大概是太阳的65亿倍。也就是说照片上是它5500万年以前的样子,黑洞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。黑洞本身是不可见的,把黑洞放到放光的背景里,看到的照片就是这样。同时它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,理论和观测是互相促进的。
在此之前,天文学家们发现恒星、气体的运动透露了黑洞的踪迹。黑洞有强引力,对周围的恒星、气体会产生影响,于是可以通过观测这种影响来确认黑洞的存在,也可以根据黑洞吸积物质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。再就是通过看到黑洞成长的过程发现黑洞。
—— 又是典型的间接方法应用。
写在最后
我们来看这一张著名的照片。1990年,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,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,拍摄了60张照片。其中的这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—— 就是图中那个亮点。让我们感受一下人类的渺小吧!